2018 Symposium | 故事由來:藝術家、作家及期刊在亞洲
此次研討會由亞洲藝術文獻庫和香港大學合辦,探討在20世紀出版的期刊如何推動亞洲區內關於藝術及新銳視覺媒介的討論。
期刊將文字、圖像及印刷技術結合,並引進美學概念、觀賞模式和發佈網絡,完美示範如何把多個範疇共冶一爐,讓它們互擦火花。在亞洲,印刷媒體將藝術的爭辯、論述、研究、及視覺元素傳遞至更廣大的讀者網絡。「現代主義始於雜誌的普及」── 拿這句諺語來描述這個地區的脈絡正是最好不過。
期刊不僅是藝術實驗和展示的場域,更直接影響創作的變革和演繹。由此可見,期刊在建構多元藝術社群上功不可沒。
此次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包括探討期刊如何建構跨類型的創作實踐、新的術語系譜及美學命題、文字及視覺宣言、另類的群眾及藝術社群。
研討會日期 : 2018年1月11-13日
研討會地點 : 香港大學研究生堂王賡武講堂、邵逸夫教學樓CPD3.04
2018年1月11日
下午5時 | 開幕致辭
Derek Collins, 香港大學文學院院長
徐文玠,亞洲藝術文獻庫行政總監
下午5時10分 | 簡介
武洪章臺,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
下午5時30分 | 專題演講 | 解讀時代精神
講者:Charles Esche,荷蘭凡艾伯當代美術館館長以及《Afterall》期刊聯合創辦人
主持:官綺雲,香港大學藝術系副教授
2018年1月12日
上午10時30分 | 戰爭與另類現代性
《變革的形式、社會主義的內容:探討早期蘇維埃突厥語期刊的美學和內容》– Michael Erdman, 大英圖書館土耳其及突厥藏品策展人
《〈Pakistan Quarterly〉︰藝術史證》– Samina Iqbal,拉合爾經濟學院傳媒學系助理教授
《即興與曖昧:法越印度支那戰爭(1946年至1954年)期間發行的期刊〈Văn Nghệ〉中的視覺藝術家、革命和辯論》– Phoebe Scott,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策展人
主持:武洪章臺,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
下午1時30分 | 地下與公眾
《馬尼拉、龐克和機械人:透過非官方刊物探索馬尼拉於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另類文化版圖》– Mervin Espina,馬尼拉Green Papaya Art Projects 項目總監
《連結藝術與社會──〈明報〉〈星期日生活〉的初步整理》– 梁寶山,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博士
《韓國異見期刊〈創作與批評〉︰在1960至1970年代設想另一種現代性》– Hyejong Yoo,駐南韓藝術史學家
主持:官綺雲,香港大學藝術系副教授
2018年1月13日(星期六)
上午10時30分 | 美學與國際主義
《非設計的越界:〈設計家〉及其周邊群體的前衛實驗 》– 蔣伯欣,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
《由書刊傳遞的世界性︰前衛日本書道期刊〈墨美〉(1951–1960)的「世界性」催化作用》– 黒宮直美,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史與考古系博士候選人
《〈Journal of Art and Ideas〉︰過渡時期的系譜》– Sophia Powers,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藝術史博士候選人
主持:譚鴻鈞,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總監
下午2時 | 藝術與大眾文化的交匯
《設計刊物,記載文化:回顧1960年代至1970年代孟加拉的期刊封面和插圖》– Spandan Bhattacharya,新德里安貝卡大學文化及創意表現學系客座教學人員
《〈季刊美術〉(1976–1988)︰拔新領異的韓國藝術期刊》– Insoo Cho,韓國國立藝術大學藝術理論系教授
《作為展覽場域的大眾傳媒:〈北京青年報〉與1994年「藝術室內設計方案邀請展」》 – 武漠,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博士候選人
主持:Sneha Ragavan,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
下午4時 | 與栗憲庭對談
講者:栗憲庭, 駐北京藝術批評家及策展人
主持:翁子健,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員
*請以亞洲藝術文獻庫公布資訊為主